古榕葱郁,绿意凝翠。罗汉里的山风拂过枝头,我院学生党员许雪娜同志站在浓荫之下,围绕“廉洁教育”主题,开展题为“传承罗汉里革命精神,践行八项规定清风”的主题微党课。

“这片红色土地上,每寸泥土都浸透着‘清廉’二字的分量。”故事的讲述从1935年的闽中游击战开始,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细节愈发清晰:物资匮乏时,游击队员借粮必书欠条,胜利后逐家归还;闽中特委领导人刘突军与群众同吃红薯野菜,拒绝任何特殊照料;寒冬腊月,战士们将仅有的棉被分半给乡亲,自己裹着稻草抵御风寒。“‘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’是刻入骨髓的纪律,更是共产党人对人民的赤子之心。”
回望历史,再观当下。中央八项规定以“小切口”推动“大变局”的实践,与罗汉里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。轻车简从的调研作风,恰似当年游击队不扰民众的自觉;勤俭节约、反对公款吃喝的要求,正是“红薯充饥”精神的当代延续;而以自我革命精神严治党的决心,更与革命时期“纪律严于子弹”的铁律遥相呼应。近十年来,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超百万件,党风政风的焕然一新,正是新时代对罗汉里精神最有力的回应。

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,青年当如何接过廉洁的接力棒?或许答案就藏在“寻根、对标、创新”之中:在罗汉里遗址触摸“红薯欠条”的余温,于《周礼》“六廉”、《论语》“政者正也”中寻找精神坐标;将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转化为“学术不造假、竞选不拉票”的校园共识;用短视频让包拯“清心为治本”的理念与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内涵相融合,让传统廉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。
演讲终了,榕叶沙沙作响,仿佛在诉说着跨越时空的共鸣。罗汉里的星火曾照亮革命者的廉洁之路,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清风正指引着新时代的前行方向。当青年们将这份廉洁信仰融入血脉,化作行动,便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,也是为民族复兴注入的清澈力量。
清风掠过古榕,也涤荡着每个人的心灵。这场榕树下的廉洁对话,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愈发鲜活,让清风正气在青年心中深深扎根。